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评价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评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提高当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引导当地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中国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的双重目标。但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实施中普遍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挤出效应。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发现都存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民生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匹配的问题,认为这也是造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保护生态环境目标不能充分实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双重目标; 生态文明; 转移支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绩效评价
引言:

【引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区域。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约386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0. 2%。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08 年在均衡性转移支付的项目下,试点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自此项制度试点实施以来,享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市、县( 区) 的范围和金额均在进一步扩大。财政部公布的《2012 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奖惩情况》显示,全国451 个享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县中,大部分县的生态环境质量没有变化,仅32 个县的生态环境质量与2009 年相比明显改善; 26 个县的生态环境质量轻微改善;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与轻微改善的县仅占享受此项转移支付全部县的12. 9%,另有14 个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差。本文首先梳理中央层面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考核的相关规定。其次以甘肃省获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部分县为例,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实地调研所获数据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绩效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政策的梳理以及案例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者:
李国平;汪海洲;刘倩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