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威廉·燕卜荪(1906~1984),英国著名批评家、诗人,《含混的七种类型》的作者,1937 年抗日战争时期来到中国,在西南联大任教,随该校辗转湖南长沙和云南昆明,讲授的课程有“现代英国诗歌”和“莎士比亚”。钱钟书的《围城》和西方学者易社强的《革命和战争中的西南联大》都对这所流亡大学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土墙教室,日本飞机的轰炸,图书和教材的缺失,不断搬迁以逃避日军的侵略等等①。约翰·哈芬顿的《威廉·燕卜荪传》和燕卜荪的西南联大学生王佐良、许国璋、李赋宁、扬周翰、赵瑞蕻、许渊冲、穆旦、杜运燮、郑敏、杨苡、袁可嘉在他们的回忆文章中都提到过燕卜荪及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许国璋曾经上过燕卜荪开设的“现代诗歌”课,他记得燕卜荪于1937 年秋和1938 年春在南岳和蒙自的课堂上朗读和背诵那些伟大诗篇的情景,“词句犹如从诗魔口中不断地涌出”[1]。李赋宁曾经上过燕卜荪开设的“莎士比亚”课,他记得学校没有教科书,燕卜荪“凭超人记忆, 用打字机打出了莎剧《奥赛罗》”,以供学生们阅读[2]。赵瑞蕻记得燕卜荪嗜酒如命,常常喝得烂醉如泥,一天酒后他摘下眼镜,放进了一只皮鞋里,第二天却忘掉了鞋里的眼镜,站起来后,他“才发觉一只鞋子内有异物”,结果眼镜踩破了[3]。燕卜荪的中国经历还有另外一层意义, 即他是一个西方人在异邦生活和工作的典型事例, 异邦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与他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截然不同, 因此他感到了一种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或压力。他在这个时期所写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他的动荡生活, 而且记录了他关于文化和身份问题的思考, 记录了他的中国经历如何影响他的学术和批评观点。对这些作品的解读, 以及对以上问题的探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东西方的文化关系,理解文化间如何通过碰撞和协商达到相互包容和理解。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