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牟宗三先生作为当代新儒家的奠基人之一,有两项重要的学术贡献:首先,于《佛性与般若》一书,史无前例地将天台宗“圆教”的“存有论性格”凸显出来;其次,于《心体与性体》一书,石破天惊地把刘蕺山与胡五峰共判归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外的“第三系”。虽然近来学界对于刘蕺山是否属于“第三系”出现不少批评甚至反对的声音,可是,却罕见有人把牟宗三这两大发现综合起来, 以见出其对于新儒学开拓上的巨大潜力。本文尝试透过将蕺山之学与天台圆教相提并论,以为其“三系说”提供一种崭新的辩护与证成方式。特别地,这将否定如以东方朔所代表的“宗周之学乃是乘王学末流之弊,起而为之全力救正者,就其思想的基本性格而言,并未超出心学的范围”一论点[1](P5)。基本上,本文旨在阐明:一方面蕺山之学属天台“圆教”类型,另一方面“阳明心学”属“别教”立场。其实于《圆善论》一书中牟先生早已指出阳明“四句”属于“别教”,同时也判定胡五峰的“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之模式属于天台式“圆教”[2](P215)。然而,十分可惜,尽管牟先生将蕺山与五峰合为一系, 但却没有进一步申明蕺山之学的圆教性格。因此之故,虽然牟先生后来一改他早年将蕺山归属阳明学派的定性方式, 但对于蕺山思想中至居关键的“即” 一概念却只顺着“分解的‘即’”,而非“诡谲的‘即’”来诠释。与此相对,本文顺着牟先生所宣称的“同体依而复即,此则为圆教”一论点来厘清蕺山“即”的概念[2](P324)。我们认为只有透过这种“诡谲的‘即’”才能了解蕺之学的谛义,从而见出其与“阳明心学”的本质差异所在。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