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思考

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思考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henzhen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 & Social S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不仅关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而且关乎收入分配、社会公正、乃至政治稳定。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中心-外围”理论,以及“梯度转移”理论等。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在发展的实践中存在“飞地”型特区风险加大,极化效应加剧,以及扩散效应延迟的趋势,因此,应建立全国统一公平的市场体系,转换政府角色和职能创新,以比较优势为首要原则设立经济特区,完善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合作机制。
【关键词】经济特区;非特区;协调发展;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引言:

【引言】经济特区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先试者,为中国改革开放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以非均衡发展战略为指导; 二是以渐进式的“增量改革”为内容;三是以建立完善的市场化体系为目标。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特区面临两大难题:第一,经济特区如何找准优势促进自身进一步发展;第二,经济特区与非特区如何协调发展。显然,在当前形势下,后者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因为经济特区与非特区的协调发展,不仅关乎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而且关乎收入分配、社会公正、乃至政治稳定。

作者:
罗清和;许新华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