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著作,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历史、政治以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乃至东方哲学的精髓,它的翻译与传播不仅有助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让西方更深刻、准确地了解中国以减少西方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曲解,而且还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的建设,最终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论语》的外译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1593年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对《四书》的翻译(拉丁文),此后,《论语》的外译一直没有间断。译者的身份也各异,有传教士、汉学家以及海内外华人学者,他们翻译《论语》的动机和目的也各不相同。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希望用基督文化来改造甚至替代中国的儒家文化,他们认为“翻译的目的不在于把中国智慧带给欧洲学者,而是用来当做工具,使中国人皈依基督”[1](35)。译本的质量也是良莠不齐,比较有影响的有四个英译本,即理雅各、韦利、辜鸿铭、林语堂的版本。其中,辜鸿铭所译《论语》以其独有的翻译风格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辜鸿铭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他英语造诣颇高, 具有独特的思想,学贯中西,他的译文别出心裁,独具匠心。辜鸿铭采用意译法和归化的翻译策略,广征博引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名句、典故参证注释,使其译本在西方读者中有着很强的可接受性,这对于有效传播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