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语言学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语言学方法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将意识形态研究从语言层面深入到话语幕后,从认知层面解构或重构话语生产者如何通过操纵话语受众的概念化认知来对其意识形态进行合法化的过程,是认知语言学取向的批评话语分析实践。话语是特定意识形态的产物。作为话语的构成,话语中的概念化表征方式如隐喻、转喻、注意、构式及观察者的主体性处置承载了话语中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而表现出同话语意识形态的连贯性特征。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意识形态;认知语言学
引言:

【引言】传统批评话语分析把话语作为社会实践,通过分析词汇- 语法来解构作为话语意义的意识形态,即Fairclough[1](87)所说的“那些被植入到话语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中,用以建立、维持和改变权力、控制和剥削等社会关系的、关于现实的建构”。社会决定论反映了传统批评语言学对社会—语言关系的认识。所谓社会决定论,就是主张社会结构(比如阶级或其他社会关系,话语和非话语的各种准则、传统)塑造和约束话语的各个层面并且是话语事件发生变异的重要参数[1](63)。而van Dijk[2][3][4]提出,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进入了使用者的认知,后者主导语言的选择和意义的实现。认知具有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既是属于个人的经验模型,又是集体共享的社会文化知识、态度、意识形态、准则和价值观的实例化[4](53)。认知语言学研究呼吁将传统批评话语分析的意识形态研究从语言层面深入到话语幕后,从认知层面解构话语生产者如何通过操纵话语受众的概念化认知来对其意识形态进行合法化。话语是特定意识形态立场的产物[5](121)。作为话语的构成,话语中的概念化表征方式如隐喻、转喻、识解视角及构式承载了话语中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而表现出同话语意识形态的连贯性特征。本文拟探讨这些日常概念化表征方式的意识形态功能。

作者:
周红英
作者单位: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