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在中国移民史上,历来有所谓的“八大移民发源地”之说。它们是:山西洪洞大槐树、江西瓦屑坝、湖广麻城孝感乡、河北小兴州、苏州阊门、山东枣林庄、广东南雄珠玑巷和福建宁化石壁村。这种提法是否准确和科学,是另外一回事,但这每一个发源地都对应着一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却是较多人的共识。如江西“瓦屑坝”和麻城“孝感乡”两地,分别对应的是“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潮。笔者之所以单独拈出这两个地方,主要是考虑到表述的方便。因为其它几处移民发源地,都没有像这两个地方那样,有“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这种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的表述形式。同时,在中国移民史上,无论是江西瓦屑坝和麻城孝感乡,还是“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都有着其它地方和移民运动无可比拟的特点和内涵。张国雄先生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虽然重点讨论的是湖北、湖南移民问题。但两湖移民的主要来源在江西,而四川又是两湖移民的主要迁入地。因此,实际论述的范围正涵盖了“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运动。他以移民的规模、时间、空间、影响等四个方面为评判标准,与明清时期的其他移民运动进行比较。结论是,“无论从哪个方面考察,两湖移民无疑都具有主流移民的特征,其它的移民都是非主流移民。”然后,又将其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主流移民特征进行比较,认为“两湖移民”由东向西的迁移,“既不同于秦至南宋的由北向南的移民,又有别于近代的多向性移民。两湖移民运动改变了秦汉以来主流移民的方向,完成了长江流域内的人口大转移……”[1](237-246)曹树基在论述“明代移民运动的特点”时,也将明代初年的移民与历史以来的移民进行了比较,其中一个结论是:自秦汉以至宋元, 中国移民的主流是北人南下。明代初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在长江流域,人口的输出地主要是苏南、浙江、安徽徽州、赣北、赣中及鄂东地区,输入地主要是苏北、安徽(徽州除外)、湖北、湖南和四川,构成从东南向西、向北的扇形迁移。[2](524)上述研究,既有横向(相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移民运动之间)比较,也有纵向(不同历史时期的移民运动之间)比较,可以说首开移民史研究领域中比较研究之先河。本文关于“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二者之间的比较研究,分为相同性比较和差异性比较,下面分别叙述之。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