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短篇小说在其文体的发展中,出现了由注重情节的传奇性到侧重情感的真实性的转变。对此,以两部中外短篇小说为切入点,进行比较。一篇是鲁迅的《故乡》,一篇是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研读之余,有两个有趣的发现,两篇小说在结构上是异中有同,而在艺术追求上则是同中有异。说到不同,人们很容易理解,毕竟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主题的两篇小说,人们很容易找出它们的差异。但要说到相同的东西,恐怕难以有相同结论。其实两篇小说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即都实现了小说的环形结构。在笔者看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都是描写人的变化带动“相关者”的情绪的变化。《故乡》写“我”1919 年回故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是作者见到故乡人(闰土、杨二嫂)的变化所带来的情绪波动。鲁迅在小说中着重表述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由活泼好动的少年变成了麻木“苦得像木偶一样”的中年男人,这些变化有些是决定于自然和自身因素,比如岁月的侵蚀、育有过多的子女,有些是社会环境使然,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的压迫,也有些是自身的局限。但鲁迅更从闰土的一声“老爷”中感受到两人巨大的隔阂,少年时纯真的友谊已难以再续。作者的情绪是由对回乡的希望转到面对现实故乡的失望。(从另一个人物杨二嫂身上也能看到作者同样的情绪)。同时在小说的尾部却又借助与侄儿宏儿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希望:“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变成了路”。[1](67)从而把故事从希望—失望—希望,完成了鲁迅小说的环形结构。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