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求是学刊 > 后新儒学及“公民儒学”相关问题之探讨

后新儒学及“公民儒学”相关问题之探讨

求是学刊
Seeking Truth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内圣之学应是在整个历史社会总体与生活世界中生长出来的学问,因此,面对整个外王情境的变化,内圣之学必然应有所调整;而圣贤的教言也必须置于整个历史文化的总体情境下才能够有恰当的理解。面对心性之学与专制主义结合而造成的专制性、暴虐性及以理杀人等种种之异化,我们必须将原来儒学的内圣工夫转化为一套客观的制度结构,只有在契约性的社会结构之下,个人才能够自然地进入到社会展开公共对话。
【关键词】 社会正义; 公民; 内圣功夫; 自由意志; 良知;
引言:

【引言】在本文中, 我想谈谈我自己治儒学的一些心得, 谈谈这些年来我所谓的“后新儒学”的基本立场。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对目前儒学的发展有一些感受。儒学在这些年来其实已有长足的进步, 但整体而言, 仍然有不足之处。很多谈良知学的学者在面对社会正义的时候却采取逃避的态度, 甚至接受了社会的不义;他们讲求心性修养, 但却顺势而趋。但我以为这并不意味着儒家的良知学不涉及社会正义论或儒家的良知学缺乏责任的概念, 也并不意味着儒家的良知学只有彼此相互存在的感通或情感的感动而已。事实上, 儒学具有“责任”、“正义”等概念, 只是在传统儒学中所包含的责任、正义概念与现在公民社会意义下的责任、正义概念不一样。

作者:
林安梧
作者单位:
玄奘大学中文系所 台湾新竹市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