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俗云: “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要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标志着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目标,将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两型农业科技创新生产系统在推动国家农业经济改革、农业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转型与永续性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国内外学术界对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定量测度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1927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家柯布( C. W. Cobb) 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 P. H. Douglas) 提出生产函数理论用来描述产出量与投入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被学术界广泛运用。1957 年,美国经济学家索罗( R. M. Solow) 将CD 生产函数中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作用进行了定量分离,从而对CD 生产函数作出了重要改进。因此, 1987 年,索罗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1961 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德里克在出版的《美国生产要素发展趋势》中提出了全要素概念,即“增长余值”为“经济增长中不能被要素投入增长解释的部分”。胡鞍钢( 2008) 认为我国只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经济增长才能持续[2]。张雄辉( 2009) 估算了我国广义技术进步率( 全要素生产率) ,认为技术进步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至表现出了反向作用,原因是科技创新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能对资源、生态等持续发展其所有要素造成耗损[3]。本文通过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 以下简称“两型”) 农业科技创新进步整体性、系统性、区域性协同研究,对全要素生产函数的表现形式、参数设计、指标遴选等方面在应用生产函数作定量测度农业科技创新时,经济前提假设、生态环境要素持续假设、资源要素持续假设、以及数学模型上实现的约束条件在生态环境、资源节约、经济增长中的协同作用。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