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我国传统政治思维的最大特性在于追求稳定性和统一性。表现在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治国理念和行动中,则可以概括为高度的集权化。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因其学术上的“百家争鸣”而成为一个文化上非常光辉灿烂的时期。秦统一六国后,大一统式的集权政治和集权思想达到极致,秦朝的教育政策所遵循的中心原则是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我国传统大一统式的集权思想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起到了长期的强有力的导向和统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受到其所置身的政治和行政体制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受到集权化的强烈影响。大多数决策,无论巨细,均由中央政府及其主要下属机构作出。与此同时,由于权力路线在各官僚部门内是垂直运行的,所以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政的局面。我国高教领域一度存在的“条块分割”格局及其弊病与此有直接关系。如果说在各项政策之间还有可能进行协调的话,那只能在上层进行。论者指出,“在高等学校的管理上,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是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对高等学校进行管理的,留给高等学校自行管理的空间不大。”[1]通过所有这些办法,教育事务中坚持了传统的大一统式集权传统。在我国不断演变的教育管理史上,最能反映其政治和行政集权制特点的是由国家举办的统一的大型考试和以各级各类竞争性考试为基础的人才选拔制度。通过这些考试,成功地维护了权力等级制。我国的大学始终被看作是政府的一个部门或是国家系统的一部分。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