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语言适应是指涵盖语言变化的启动、制约、过渡、嵌入和评价等诸多过程的适应性行为。语言适应在以拉波夫为代表的变异社会语言学和以甘柏兹为代表的互动社会语言学两大范式中均有所体现。近来,语言适应逐渐成为语言学界普遍关注的对象。例如,欧洲大陆语用学界一直倡导从语言适应的角度关注语言使用,将语言使用看作是一种融合了生物、社会和心理等综合特性的适应性过程。[1] Pinker指出,人类的语言能力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语言的特定技能在于编码叙事性信息并与他人分享,这与人类普适性认知活动中因果推理所具有的高度社会性是完全一致的。[2] 儿童语言习得研究同样证明,语言的适应性发展是儿童语言变异的核心话题,特别是在儿童语言习得的早期,来自社会维度的适应性动机是促成儿童习得路径发生变异的重要因素。[3]由此可见,关注特殊语言群体的语言适应问题是21 世纪语言学界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当下,中国正在经历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进程中语言资源分配的不对称性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表现出加重的倾向,这使得语言适应比以往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群体特征和分化倾向。可以说,语言适应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弱势群体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前提,特殊群体的语言适应状况也因此成为城市化背景下语言人和研究者热切关注的焦点。也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尝试梳理城市化进程中,特殊群体农民工及其子女的语言适应问题,力求为建构和谐城市提供一定的参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