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文本”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文件的某种本子(多就文字、措辞而言),也指某种文件”。什么是文本历史,史学界对此有不同的争论。实际就是撇开因为时间而对历史所造成的一切建构,从历史文本的记载出发,从历史环境中去理解与分析其存在及意义。1903 年创刊的《浙江潮》就是这样一个文本。停留在《浙江潮》文本中的青年学生,并不是今天所认定的一个个固定不变的、由洞悉其后100 年历史脉络并被意识形态化的现代人所认为的知识青年。这批滞留在文本中的青年,是由当时的一个个历史符号建构起来的,继而又被后人不断地重构,并赋予了他们若干定性的符号。《浙江潮》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及作为其承载对象的青年学生,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所具有的最为先进的救国思想与社会抱负。1900 年以后的中国跌进了自甲午之役后的历史新谷底。1903 年以《浙江潮》为代表的青年学生,对国家所处之险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吾乃知自甲午以至于今,姑无论政治上、武力上、生产上有奄奄日没之势,即社会上其退步之速,实有不可思议者存也”。[1]因此,在救亡意识的前提下,青年学生高度重视对世界形势的认识。他们认为改造中国有三个前提,“其一曰察世界大势,其二曰察世界今日之关系于中国者奚若,其三曰察中国今日内部之大势”。[2]在开列的三个条件中,其中两个都是与世界认知有关。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