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诗格对偶理论及其审美建构

诗格对偶理论及其审美建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诗格理论是主要以近体诗艺术形式为研究对象的体系化探讨,对偶说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讨论写作中运用什么样的对偶类型,如何运用对偶,才能在诗的音声和篇章上表现出偶丽、谐和、严整的艺术效果,从而容纳万象于一体,展现内涵丰富、时空开阔的艺术境界。具体而言,唐人研究的对偶类型丰富,涉及字、音、义、句等多个方面,并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其整体意识和篇章意识的贯注,表现出从“专对不移”到“随势通变”的特征。诗格讨论对偶形式目的在于审美建构,即建立诗篇严整偶丽的结构,表达圆融丰富的意义和建构时空开阔、时空交融的审美效应。
【关键词】诗格; 对偶; 随势通变; 严整; 时空
引言:

【引言】对偶是唐诗格理论一项重要的内容,对偶说的完善和丰富是诗格理论的贡献之一。对偶是近体诗艺术形式讲求的一部分,即讨论写作中运用什么样的对偶类型,如何运用对偶,是拘执于对的成规,“专对不移”,还是超越于对的法则而“随势通变”,以及追求对偶在诗的音声和篇章上如何表现偶丽、谐和、严整的艺术效果,从而容纳万象于一体,展现内涵丰富、时空开阔的艺术境界。对偶说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渊源和客观依据。刘勰《文心雕龙·丽辞》曰: “造化赋形,支体必双; 神理为用,事不孤立。”①哲学上道的阴阳之分,及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的万象之别,都体现着事物的相对关系。“云从龙,风从虎”( 《周易》)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就是以典型的对句描述自然和宇宙秩序。这种文字表达反映在文学中就是对偶的修辞手法。中国文字是单音节词,每个单音节词都有独立的声调,书写符号是方块字。加之律诗对字数句数的规定,对偶手法极易在这样的土壤中成形并发展。对偶这种文学上的艺术手法的广泛运用,可追溯至骈文。骈文的特点在于讲究音调和谐,追求辞藻华美。其在表意方面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骈辞俪句、隶事用典。隶事用典,借古申今,给骈体表意平添了几分含蓄有致的韵味; 骈辞俪句,出语尽双,给骈体表意平添了几分雍容圆成的风致。因而这种能够带来审美效果的艺术手法,为齐梁诗人广泛借鉴并运用在诗歌写作实践中。但由于文体意识淡薄,齐梁诗家对骈体骈俪艺术手段的借鉴并不成功。萧子显就曾对其作出批评: “缉事比类,非对不发,博物可嘉,职成拘制……顿失清采。”②此论本是用来批评用事的,但其所指应该是刘勰所谓“事对所以难也”之“事对”,就是凡用事都要作绝对,故难也。所以也是对用事类对偶太过拘执的批评。刘勰《丽辞》专论对偶,并分为四类: 言对、事对、反对、正对。提出“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则是正面讨论运用对偶要灵活适变,不须专对不移。入唐以来,对偶说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类型上更为丰富,涉及字、词、义、句等内容。在制定对偶规则的同时,又十分强调随势通变,正是对刘勰对偶说的深化。

作者:
杨星丽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