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我国省域体面劳动水平测量及比较研究

我国省域体面劳动水平测量及比较研究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省域体面劳动水平测量,有助于指导政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升体面劳动水平。基于已有研究和可获得的数据,围绕实现体面劳动的四大战略目标选取了24 个体面劳动测量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就业环境、就业机会、收入、权利、劳动关系等五个综合因子,并运用因子分析的相关结论对31 个省的体面劳动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全国各地的体面劳动水平整体不高且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体面劳动水平并不完全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制约各地区体面劳动水平提升的因素各不相同; 就业环境、就业机会、劳动收入是影响我国体面劳动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体面劳动水平,需注重体面劳动各要素的均衡发展与协同提升,并关注共性因素与个性因素的差异。
【关键词】体面劳动; 就业; 权利; 社会保护; 社会对话
引言:

【引言】“体面劳动( Decent Work) ”是国际劳工组织( ILO) 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经济领域和劳动领域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其核心在于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及增进政府、企业和工会的三方协作与对话,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平、安全和有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生产性的工作机会①。作为劳动者社会经济权利的综合体现,体面劳动是对劳动者人权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关系空前复杂②,而体面劳动所倡导的内容恰恰与我国现阶段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改善劳动关系、加强民生建设的目标高度契合。因此,提高一国的体面劳动水平有助于逐步改善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体面劳动水平是一个综合测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体面劳动水平的提升,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其他因素有可能导致体面劳动水平的下降③,社会发展比经济发展更能促进体面劳动的进步④。因此,体面劳动综合水平的提升有赖于我国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现有研究表明,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体面劳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①,且呈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②。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社会对话不足③、贫富差距过大④是造成我国体面劳动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这为政府从整体上改善体面劳动指明了方向。但由于我国31 个省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存在差异,地区具体实际大相径庭,基于国家视角的体面劳动水平研究结果并不能够为各地区体面劳动水平的提升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同时也难以区分各省体面劳动水平的差距及体面劳动改善的工作重心。因此,在构建科学的体面劳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并比较省域体面劳动水平,是政府准确把握各地区体面劳动实况,找出制约各地区体面劳动水平提升的“症结”,进而科学提升体面劳动水平的关键,也是促进我国体面劳动水平整体提升的有效途径。

作者:
丁越兰;周莉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