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失衡: 结构与态势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失衡: 结构与态势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中国农产品持续不断增加的贸易逆差已引起政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正确认识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特征和成因,事关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结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市场准入承诺,根据对我国海关农产品贸易数据和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发现: 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的劣势和实施更为均衡的对外开放战略,是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的根源; 棉花、大豆等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的急剧增加,强化了农产品贸易逆差格局;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应对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关键是优化农业对外开放结构,设计既能确保农业安全又不至于对国际农产品市场造成过大冲击的农业贸易与发展政策。
【关键词】农业对外开放; 农产品; 农产品贸易; 农产品贸易逆差; 农业发展
引言:

【引言】农业对外开放是国民经济整体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为使中国经济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促进农业更好更快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首先从规则层面提高了农业对外开放度。2008 年10 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实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农业的产业特性和技术特性决定了农业对外开放必然走以开放农产品贸易为主、开放要素市场为辅的道路[1],因此,农业对外开放必然带来农产品贸易格局的巨大变化。近10 多年来,我国农业对外开放度不断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规模大幅度增长,但长期以来,在出口创汇背景下形成的农产品对外贸易顺差格局,自2004 年以后被持续不断增加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取代。要正确看待我国不断扩大的农业对外贸易失衡特别是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必须理解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成因及其可能产生的综合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看,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对外贸易有些年份顺差,有些年份逆差,贸易不平衡是常态。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必要也不可能每年都维持进出口贸易顺差。不惜代价地保持贸易顺差,有悖于国家的长远利益。一个国家追求的应是长期进出口贸易总量的基本平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即使国家保持对外贸易总量的基本平衡,因产业间的比较优势差异,仍然会出现一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呈现贸易顺差而一些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出现贸易逆差的现象。农业内部也不例外。对一个非均质的农业大国而言,农业内部不同产业间产品间,必然存在着显著的比较优势差异。面对农业新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全球不平衡发展,在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有的农产品贸易顺差,有的农产品贸易逆差,甚至农产品整体对外贸易逆差都是正常现象。虽然农产品对外贸易持续逆差是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中国是一个农产品贸易大国,不得不高度关注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成因及可能的影响。对中国对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关注应集中于: 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 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或结构; 贸易逆差是否具有长期性; 农产品逆差结构对国家粮食和农业安全可能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通过何种政策来消除农产品贸易逆差对国内农业发展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又不至于对国际农产品市场造成过大的冲击等问题。本文根据对我国海关农产品贸易数据和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的数据,力求回答中国对农产品贸易逆差关注的这些问题。

作者:
熊启泉;邓家琼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