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国家,从远古农耕时代一直维持着低投入、低产出和低污染的“自然农业模式”。19 世纪后半期石油化工的兴起,人工合成氨的问世推动农业发展进入高投入、高产出时期,呈现高能耗、高污染的新型农业增长模式。化肥在1906 年由西洋商人引入我国,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成为现代农业生产获得高产的重要手段,为作物的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化肥虽然是增加作物产量的关键因子,但是我国化肥施用存在盲目过量、肥料比例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导致化肥利用效率低下,并引发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板结和全球气候变暖等诸多环境问题。由此,2005 年4月,农业部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 农发[2005]8 号) ,并投入2 亿元建立测土配方施肥专项补贴,在全国200 个县( 市、区) 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最早是由联合国推行的一项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其核心是实现养分平衡供应,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作物产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1]。截至2012 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7 亿元,项目点增加到2 498 个,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 场) [2]。目前对测土配方施肥效果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田间试验结果[3-5],利用农户数据并借助计量工具评价该技术影响的研究并不多[6],而从推广单元———县( 市) 层面评价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区域影响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文拟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分批次、分年度推进特点所引起的“自然实验”,基于双重差分法( difference indifferences,DID) 理论模型并有机耦合库兹涅茨曲线(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 分解模型、C-D模型和供给反应函数模型,分别构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对区域环境与经济影响的评价模型,并利用江苏省52 个县( 市) 2004-2006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考察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试点对样本县( 市) 化肥施用强度和种植业总产值的影响,以期为地方政府深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提供实证支撑。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