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耕地保护和耕地非农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土地利用在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耕地保护措施相继出台。学者们也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布局优化、耕地价值重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和耕地区域协调保护等方面对我国的耕地保护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由于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的不合理性和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不能起到耕地保护的激励作用,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何合理确定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使得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耕地非农化压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如何确定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使得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真正起到耕地保护的激励作用? 是学术界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我国耕地保护政策效果的迫切需求。本文对我国耕地区域保护机制研究进行了梳理,试图厘清我国耕地区域保护机制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为我国耕地区域保护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