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江苏稻田养鱼的发展历史及生物多样性分析

江苏稻田养鱼的发展历史及生物多样性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江苏稻田养鱼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是对传统稻作农耕的合理发展,其发展经历了唐代的挫折,至迟在明代,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复合农业生产方式,放养鱼种逐渐多样化。民国时期,江苏出现了专门机构指导稻田养鱼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了4 个阶段的发展,江苏稻田养鱼走向了成熟。稻田养鱼作为一种农业多种经营,是生物多样性在宏观系统层面上的有效利用,在江苏稻田养鱼系统中,水稻是主体,鱼类是绝对优势种群。结合江苏稻田养鱼的历史和生物多样性的思想,提出了江苏稻田养鱼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遏制水体污染,保护稻田养鱼的生物多样性; 增加养殖对象,加强稻田养鱼的生物多样性;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稻田养鱼的技术水平; 健全服务体系,规范稻田产鱼的市场管理行为; 改善生产条件,完善稻田养鱼工程的硬件设施。
【关键词】稻田养鱼; 生物多样性; 发展历史; 农业遗产; 优势种群

引言:

【引言】稻田养鱼,简单地说,就是指利用稻田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鱼,以提高稻田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农业辞典》称: “稻田养鱼是鱼类养殖的一种方式,即利用稻田水面培育鱼种或食用鱼。稻田中需要开挖鱼沟、鱼溜以便鱼类在高温、烤田时进入鱼沟、鱼溜。进出水口处应设有拦鱼设备,以防逃鱼或野鱼进入。如用于培育鱼种,以放养鲤、鲫、草鱼、鲢、鳙、鳊、鲂等鱼种为主; 如饲养食用鱼,以放养罗非、鲤、鲫为主,每667 m2 放养1 000 ~ 2 000尾,或单放罗非鱼1 000 尾左右。放养时间以插秧7 ~ 10 天后为宜。”[1]目前国内对稻田养鱼历史研究不多,而且多为整体历史研究,如《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2]《中国稻田养鱼发展史》[3]; 此外,还集中在稻田养鱼的历史起源研究,如《“稻田养鱼”起源地小识》[4]《稻田养鱼东汉起源说质疑》[5]。稻田养鱼分省研究也不多,涉及省份仅有云南[6]、贵州[7]、浙江[8]。江苏作为稻田养鱼大省,其发展历史研究尚为空白,且目前也没有人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对江苏稻田养鱼进行专门研究。为此,本文拟对江苏稻田养鱼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并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稻田养鱼系统,结合历史与生物多样性思想为江苏稻田养鱼进一步发展提供对策。

作者:
李昕升;王思明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