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稻田养鱼,简单地说,就是指利用稻田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鱼,以提高稻田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农业辞典》称: “稻田养鱼是鱼类养殖的一种方式,即利用稻田水面培育鱼种或食用鱼。稻田中需要开挖鱼沟、鱼溜以便鱼类在高温、烤田时进入鱼沟、鱼溜。进出水口处应设有拦鱼设备,以防逃鱼或野鱼进入。如用于培育鱼种,以放养鲤、鲫、草鱼、鲢、鳙、鳊、鲂等鱼种为主; 如饲养食用鱼,以放养罗非、鲤、鲫为主,每667 m2 放养1 000 ~ 2 000尾,或单放罗非鱼1 000 尾左右。放养时间以插秧7 ~ 10 天后为宜。”[1]目前国内对稻田养鱼历史研究不多,而且多为整体历史研究,如《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2]《中国稻田养鱼发展史》[3]; 此外,还集中在稻田养鱼的历史起源研究,如《“稻田养鱼”起源地小识》[4]《稻田养鱼东汉起源说质疑》[5]。稻田养鱼分省研究也不多,涉及省份仅有云南[6]、贵州[7]、浙江[8]。江苏作为稻田养鱼大省,其发展历史研究尚为空白,且目前也没有人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对江苏稻田养鱼进行专门研究。为此,本文拟对江苏稻田养鱼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并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稻田养鱼系统,结合历史与生物多样性思想为江苏稻田养鱼进一步发展提供对策。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