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蜀道诗文审美张力的构成

蜀道诗文审美张力的构成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蜀道在历代史书中一直是指“京都长安或洛阳入蜀的道路”,“张力”在英美新批评看来是“冲突中见稳定”的诗歌结构模式。蜀道诗文的审美魅力在于: “汉三颂”文体写作中张力的存在,引发了现代学者们对于历史事实的求证。“蜀道难”与“蜀道易”的建构与解构,在历史时空中构成了此消彼长的张力,折射了时代变迁和人生变故,令我们惊叹文化符号的无限意义。蜀道抒怀诗中的那种拯救与逍遥构成的张力,使我们更加体会到,蜀道因其独特山川和历史遗存,可以为不同的人提供精神家园的载体。
【关键词】蜀道; 诗文; 审美; 张力
引言:

【引言】蜀道,地理意义上的理解就是将蜀( 今四川) 作为目的地而开通的道路,应当包括周边入蜀之道路,包括“自三峡溯江而上的水道,自云南入蜀的僰道,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和自陕西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1]26。但就像任何政区地图需要确定一个行政中心一样,我国历代史书一直把京都作为中心,也作为辐射全国的起点,所以蜀道在历代史书中一直是指“京都长安或洛阳入蜀的道路”[1]26。从古至今,蜀道一直是文人骚客们咏叹和描写的重要题材,留下了众多诗文。“张力”一词最早由阿伦·退特在1938 年发表的《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后来M·H·阿伯拉姆在《简明文学词典》的“张力”条目下总结说: 许多新批评家用“张力”一词来描述诗歌严肃和幽默之间的平衡、或“冲突应力的集合”、或对抗趋势的和谐、或其他任何“冲突中见稳定”的模式[2]。英美新批评甚至认为伟大的诗篇都是内在的几种冲动取得平衡的结果。探讨蜀道诗文的审美张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掘其艺术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作者:
李锐
作者单位: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