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求是学刊 > 法律解释中的数学思维

法律解释中的数学思维

求是学刊
Seeking Truth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法律与数学存在相似之处。裁判者是否能援用数学证明的方法,在疑难案件中发现或设定一条辅助定理,可旁证法律解释最终能否获得"真的"或普适意义上的客观性。通过个案分析表明,数学证明中的病例排除法、例外排除法、辅助定理整合法对评判裁判者的解释是有启发的。但由于数学命题与规范命题的差异,以及法律解释自身的特殊性,数学思维在解释中的"运用",终究只是一个表象、一种修辞。
【关键词】 法律解释; 数学; 辅助定理; 修辞;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裁判的方法”,项目编号:20070410597
引言:

【引言】法律解释的客观性是评判裁判正确性的一个重要依据。为了约束裁判者的主观擅断, 当下的法解释理论要求裁判者在解释之际必须尊重规范的字面含义, 还必须恪守法律方法上业已系统化了的解释方法或曰解释准则, 以期将判决依据约束在法律规范的词语含义上( 文意解释) ; 约束在相关法律条文的意义关联上( 体系解释) ; 约束在法律调整的目的上, 一是当时的立法者通过有疑问的规范时所追寻的目的( 历史解释) , 二是当下该规范所欲追求的客观目的( 目的解释) ; 约束在宪法的原则性和价值判断上( 合宪性解释) 。无疑, 解释准则所指引的法律范围可以减少解释的主观性和任意性。

作者:
陈林林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北京100871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