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求是学刊 > “审美”概念的分析

“审美”概念的分析

求是学刊
Seeking Truth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在中西美学史上,"审美"概念都以审美经验为中心。在西方美学中,审美经验经历了从自律性向他律性的转化,"审美"概念的内涵也从非功利、无目的的变为功利的、实用的。中国美学对于"审美"概念的理解始终叠加着国外美学理论的交光互影,但也不乏对于中国本土传统美学观念的传承,在总体上更具开放性、普适性和兼容性。从中西美学史的嬗变可见,"审美"概念的内涵十分宽泛,这与它所依托的审美经验的包容性和弹性有关。
【关键词】 审美概念; 审美经验; 中西美学史; 分析;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审美文化学的定位与理论”,项目编号:06BZX06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审美文化学导论”,项目编号:05JA750.11-44030
引言:

【引言】“审美”概念最早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的, 他用“aesthetica”来命名他所创立的新学科, 并以此作为他有关著作的书名, 后来在英文中通用的词是“aesthetic”, 现在通常译为“美学”。“审美”是其另一译法。“美学”与“审美”在汉语中是含义和用法都有明显差异的两个词, “美学”是指一个学科或一门学问, “审美”则是指对于美的对象的观照、考察和鉴别过程。但是二者为何能在aesthetic 一词上相通呢? 盖在于“美学”与“审美”有着天然的联系。鲍姆加通创立的“美学”其本义是“感性学”,他在《美学》一书开头就给出了定义: “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而这完善也就是美”。所谓“感性认识”, 是指在严格的逻辑分辨界限以下的表象的总和, 包括感官的感受、想象、虚构、感觉、情感等。

作者:
姚文放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扬州225009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