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古莘国是中国上古著名的部族国家。关于其族名、国名的源起,历来无说,笔者以为当联系上古日名制作推求。所谓日名制,一般是指中国古代贵族社会以甲乙丙丁等十天干符号为名号的一种命名制度,如商代先公先王的上甲、太乙( 汤) 、太戊、盘庚、武丁、祖甲、帝辛( 纣) 之类。史书上所记载的商王名号,都是由十天干符号加一两个区别字构成的。有资料表明,还在十干日名制流行之前,古人已使用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为名号的辰名制,但大致从夏代后期开始,十二辰名制即逐渐为十干日名制所取代,并且十干日名制直到春秋战国之际才最后趋向消亡。照笔者的研究,这种名号既不是使用者生前的私名( 即后世姓名之名) ,也不是使用者死后的谥号,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代号式的称谓,主要是用来区别贵族多妻制下的母系宗派的,凡家族的宗谱、族谱、祭谱等皆用此种名号。其基本机制是“子从母名”,也就是母名甲者子女亦名甲,母名乙者子女亦名乙,名从生母而不从生父。如商汤日名太乙,其长子则日名太丁,就是因为商汤的生母为母乙,太丁的生母则为母丁,所以父子二人虽为亲生关系,却使用不同的日名。按古代“女生曰姓”的传统,所谓“子从母名”实际上就是“子从母姓”,显然是母系社会姓族制度的孑遗; 其实质是同父子女都按母系划分宗派,凡同母者为宗亲,不同母者即属不同宗。在这一层意义上,所谓日名其实就是母系的宗名。由于还在母系社会已通行同宗不婚,所以在甲骨文、金文的记录中,夫妻、父子同日名的很少见。不过日名制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一般只适用于同源部族内部的通婚关系,而不适用于本部族与外部族的通婚。对商王族而言,这一制度就只适用于所谓“子姓”内部通婚的范围,而王族与“子姓”之外的部族通婚则不用日名。但在上古时代,日名制普行于中原及东部地区的贵族社会,不只商部族有此风俗。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