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加速转型,我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长期而持续的内部分化,并以贫富分化、城乡分化和东中西分化为其主要表征,社会利益群体愈加多元,社会异质性增强,社会脆弱性加剧。而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社会管理发展的整体性滞后与社会服务供给的结构性不足现象则日益凸显,并逐渐与高度复杂、高度不确定的现代社会内嵌的风险相互交织,影响着社会系统运行的稳定性。①如何有效应对全球化、信息化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是社会管理体制② 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首先我们需要解读现行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始终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格局。但是,由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仍在稳步前进,“城乡一体化结构”仍在建设中,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完全消解,所以产生于“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社会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较强的路径依赖。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看,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在传统的“大政府- 小社会”基础之上,是一种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管制型”社会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可以应对低度复杂的工业社会所提出的挑战,但是在高度复杂、高度不确定的信息社会,由于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所特有的内部多元主义,导致中央与地方零和( 甚至负和) 博弈,公共部门的制度设计相互冲突,部门之间相互掣肘,组织结构缺乏弹性,地方政府间相互制约,最终使得政府在应对社会风险时反应迟钝,有时甚至呈现抱薪救火之势。因此,深入分析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内生性问题———内部多元主义,是有效规避现代社会系统性风险的逻辑起点,也是保障社会和经济顺利转型的前提。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