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很强的社会福利性质,但农民缴费是享受社会福利的前提条件。2009 年9 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全国10%的县( 市、区、旗)进行新农保试点工作,计划到2012 年底实现制度的全覆盖[1]。截至2011 年底,全国已有15 个省区市完成新农保制度全覆盖目标[2]。新农保强调了政府主导下的自愿参保,农民个人强烈的养老保险需求是开展该项工作最基本的社会支持条件,制度推行的顺利与否与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直接相关。然而,无论是新农保还是之前的地方新农保实践以及过往的老农保,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农民参保率低的现象,进而影响了制度功能的发挥。本文立足于农民参保的决策过程,通过探究各影响因素对农民参保决策的作用机理,力求找到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的突破口,从而推动新农保制度进一步完善和长久的发展。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