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消费者决策视角下的新农保推行影响因素分析

消费者决策视角下的新农保推行影响因素分析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将新农保一般化为跨期交付的特殊商品,以制度需求方——农民的消费决策行为为视角,实证分析了制约农民"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的分析表明,农民人均可储蓄收入是农民参保决策的经济基础,但与经济因素相比,非经济因素在农民参保决策中的作用更为关键。这些非经济因素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设计方面的因素,如年龄、捆绑等,它们使不同群体形成了有差异的参保决策过程;另一类是认知方面的因素,如对干群关系认知、对村干部信任、对新农保的了解和满意度等,它们通过影响农民对制度的信任和预期,从而影响农民最终的参保决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增强农民参保积极性角度提出完善新农保制度发展的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 消费者决策;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民; 影响因素;
【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项目(2010)
引言:

【前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很强的社会福利性质,但农民缴费是享受社会福利的前提条件。2009 年9 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在全国10%的县( 市、区、旗)进行新农保试点工作,计划到2012 年底实现制度的全覆盖[1]。截至2011 年底,全国已有15 个省区市完成新农保制度全覆盖目标[2]。新农保强调了政府主导下的自愿参保,农民个人强烈的养老保险需求是开展该项工作最基本的社会支持条件,制度推行的顺利与否与农民参保的积极性直接相关。然而,无论是新农保还是之前的地方新农保实践以及过往的老农保,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农民参保率低的现象,进而影响了制度功能的发挥。本文立足于农民参保的决策过程,通过探究各影响因素对农民参保决策的作用机理,力求找到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的突破口,从而推动新农保制度进一步完善和长久的发展。

作者:
李越;崔红志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