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货币政策效应研究

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货币政策效应研究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货币政策是维系经济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关于货币政策效应问题一直都未形成统一意见,在此背景下厘清中国货币政策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构建一个包含货币参数的经济增长模型来考察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数值模拟表明在稳定状态下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结果在实际经济中的适用性,以中国2000—2013年经济数据为例,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不仅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倒U型关系的稳健性。
【关键词】 货币供给; 经济增长; 数值模拟; 分位数回归;
【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040606M22)
引言: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利好现象被誉为“中国奇迹”。“中国奇迹”的出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货币政策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大环境下厘清中国货币政策效应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将着重于解决中国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Tobin(1965)[1]最早将货币引入经济增长模型以便更好地阐释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假设货币与资本之间可以完全替代,由此得出货币与产出正相关的结论,被称为“Tobin效应”。而后学术界掀起对货币与产出关系研究的热潮,研究角度和方法有所不同,结论也是千差万别。Stockman(1981)[2]假设货币是资本的互补品时得到货币与产出负相关的结论,被称为“反Tobin效应”。虽然二者的研究结论是相对的,但至少表明货币和产出之间存在相关性。Sidrauski(1967)[3]直接避开货币需求假定并将货币引入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由此得出长期均衡状态下货币与产出之间不存在理论上相关性的结论。Geweke(1986)[4]和McCandless(1995)[5]在其研究中给出相似结论,认为货币增长与产出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如此不仅否定了“Tobin效应”,也否定了“反Tobin效应”。与此同时,King(1997)[6]认为货币供给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但货币增长却会影响实际产出。很明显,不同学者在不同假设条件下给出不同的研究结论,这就注定了有关货币问题争论的长久性和持续性,不过上述研究都是在确定性环境下进行的,直到Merton(1975)[7]放弃传统研究思路,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推广到随机状态下,才使得这一领域再次取得突破。不过多数学者(Turnovsky,1998;Yoichi,2002)在其研究中都给出了货币非超中性的结论,也就是说,在随机状态下货币供给对实际产出产生影响。

作者:
贺俊;胡家连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