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时代寓言与“叙述”的后现代—从余华的小说《兄弟》说起

时代寓言与“叙述”的后现代—从余华的小说《兄弟》说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正>一看过小说《兄弟》(余华)的读者,大概很少无动于衷于小说中夸张、滑稽、搞笑的场面描写以及放肆的语言暴力,而对于许多严肃的批评家或那些对余华有所期待的读者,则可能大失所望。实际情况却是,越是专业的批评和善意的讽刺,越是
【关键词】 后现代社会; 场面描写; 《活着》; 语言暴力; 世俗生活; 后现代语境; 现代文明; 创作潮流; 叙述风格; 陈凯歌;
引言:

【引言】看过小说《兄弟》( 余华) 的读者,大概很少无动于衷于小说中夸张、滑稽、搞笑的场面描写以及放肆的语言暴力,而对于许多严肃的批评家或那些对余华有所期待的读者,则可能大失所望。实际情况却是,越是专业的批评和善意的讽刺,越是促成了小说销量的直线飚升,这既出人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无独有偶的是,在此之前有一个叫做“馒头事件”的,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其内容无非是对陈凯歌拍摄的电影《无极》的恶意讽刺和肆意歪曲,但这种恶搞似乎并没有给陈凯歌带来什么损失,反而使得电影票房持续上涨。这里把电影《无极》和《兄弟》放在一起,或许不伦不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背后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是这两个人在20 世纪80 年代乃至90 年代初一直都是把自己视为精英知识分子,坚持所谓的精英知识分子的创作,而到了90年代以来,似乎很默契似的,他们又都开始了某种转向,虽然其中的转向不尽一致。陈凯歌作为一个电影人,对市场的转向似乎更彻底。而余华作为作家,因为书写媒介的不同,或其他原因,在进入到90 年代,则开始了从先锋到传统的某种程度的回归,先后写下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被广为称赞的作品。在写下了这些作品之后,有几年时间没有余华的身影,一旦重新复出,自然使很多人对他有很大的期待: 这几年“磨”出来的所为何物? 但结果却让人们普遍失望。究其实,这种失望某种程度上源自于人们的某种“期待视野”: 即倾向于把复出的《兄弟》视为《活着》等小说的延续和拓展,如此数年的打磨之后,理所当然要有更高的超越了。从这个角度看,《兄弟》确乎表现出了某种退步,尤其是下部与上部的不协调,被人们看做是余华难以为继、力不从心的表现:看,这就是写出了《活着》之后的余华,他再也超越不了自己!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把余华的小说创作放在90 年代的文化背景下来看,特别是与彼时陈凯歌拍摄的电影《无极》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若隐若现的联系之处: 这都是一种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商业创作潮流,是一种新型的大众文化创作。其被专业评价家的热骂与市场效应的高涨所形成的悖论,就像“馒头事件”表现出的恶意嘲讽反而助长了电影票房一样,这些现象只有放在大众文化的角度才能得到较好而公允的解读。

作者:
徐勇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