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项目下乡”发生与发展的政治社会学阐释—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

“项目下乡”发生与发展的政治社会学阐释—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文章将"项目下乡"的发生与发展置于特定的历史进程、宏观政治生态与社会基础中加以考察,研究认为:服务型国家建设、城乡差距和治道变革是客观理解"项目下乡"的宏观背景。"项目下乡"发生的基本逻辑是农村公共产品陷入自我供给困境,国家通过外源性输入,借助行政吸纳服务机制,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建构国家与农民有机联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和现实选择。从现代国家的理想体制来看,"项目下乡"的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财政转移支付,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问题,更要着眼于变革传统乡村,促进村庄公共精神成长,增强内生性供给能力,实现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农民的合作共治。
【关键词】 项目下乡; 农村公共产品; 服务型国家; 外源性输入; 合作治理;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10BZZ02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及政治整合”(11YJC810005)
引言:

【引言】“项目下乡”是新世纪以来嵌入到乡村治理的重要变量。近年来,在发展和福利主题下,几乎所有的建设和公共服务资金都“专项化”和“项目化”了,[1]引起了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论及的“项目下乡”,如折晓叶、渠敬东等人所界定的那样,特指各级政府通过对村庄实施财政转移支付,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一种公共事务管理方式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是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改善农村公共产品的战略安排,也是国家实施服务性渗透的一种国家治理模式。围绕项目现象,学界主要着眼于国家宏观体制、政府行为、治理等视角解析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影响因素、社会效应和溢出效应。笔者认为,现有的讨论并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较少从国家转型与整合的角度研究“项目下乡”的发生原因、发展方向。二是“项目下乡”形成的宏观政治生态、社会基础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项目下乡”如何发生,从哪里来,宏观背景、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在实践中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影响? 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果这一系列基础性问题得不到有效阐述,“项目下乡”出现的必然性与局限性、战略布置与深层意涵等基础性命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释。基于上述,本研究从政治生态、社会基础和发展取向等层面对“项目下乡”展开政治社会学考察,从功能角度透视“项目下乡”的发生原因与发展方向,对已有的研究作一个重要补充。

作者:
应小丽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