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咏史诗集大的规模创作肇自中晚唐吴筠、赵嘏、胡曾、周昙、孙玄晏等人,后经五代李雄、朱存,两宋曾极、王十朋、刘克庄、林同、陈普,金元李俊民、李汾、徐钧、宋无等人进一步发扬光大,到了明清而趋于极盛状态。清及近代咏史创作繁富,而咏史诗集不仅体类齐全,量多质优,而且在体式、题材上有进一步的拓展,选材方面趋向专精,分类更加严密科学,诗集规模空前巨大。就咏史体裁而言,通俗习见的近体咏史,元末异军突起的乐府咏史,明末兴起的宫词咏史及较为罕见的三言、四言、六言、杂言及五、七言古体、集句体等多种诗体都济济一堂; 从题材内容上看,吟咏对象从传统的帝王将相到儒生隐士、兵家名将、文艺名家乃至名媛列女、妃嫔美人、无名氏等,几乎囊括殆尽; 从创作阵容上看也空前强大,上至皇帝高官,下至满汉文人、名媛烈女,都竞相创作咏史诗集。也正是全民参与评史咏史,不断标新立异,查漏补缺,才共同促进了清代咏史诗创作的集大成特色。恰如郭绍虞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所言:清代学风又恰恰与明代相反,不是偏胜而是集大成。清代学术有一特殊的现象,即是没有它自己一代的特点,而能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它没有汉人的经学而能有汉学之长,它也没有宋人的理学而能撷宋学之精。他如天算、地理、历史、金石、目录诸学都能在昔人成功的领域以内,自有它的成就。就拿文学来讲,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或制艺称,至于清代的文学则于上述各种中间,或于上述各种以外,没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足以称为清代的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盖由清代文学而言,也是包罗万象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