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隆中对》是中国历史上一篇非常著名的对策,其文见于《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在这篇策论中,诸葛亮在认真、全面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后,向刘备提出了夺取天下的战略规划,进而对刘备的战略举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讲,《隆中对》确实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行性,它本身也因此而为史家所措意。历来学者对《隆中对》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诸葛亮自身的才能、刘备在实现这一对策过程中的诸多举措和《隆中对》与具体历史事件的契合上。例如,尹韵公讨论了关羽败死与《隆中对》的关系,[1]朱大渭讨论了《隆中对》与夷陵之战间存在的关联。[2]他们都认为,刘备死抱着《隆中对》不放,而《隆中对》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很大的冲突,因此,刘备失败是必然的。田余庆在详细考察《隆中对》后提出荆州之争、夷陵之战和北伐等事件之间的关联,认为刘备并没有执行《隆中对》的战略方针。[3]杨德炳也讨论了《隆中对》与夷陵之战的关系,他认为,是关羽的莽撞和刚愎自用毁了《隆中对》的战略规划。[4]我们不拟孤立地讨论《隆中对》与单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早已为前人所深入探究过了; 然而,对于《隆中对》的最后一步宛洛、秦川二策的触发条件“天下有变”中“变”的涵义,前人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所要做的,是在综述前人对《隆中对》分析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天下有变”,并简要对《隆中对》的核心“跨有荆、益”一策之失败,阐发自己的看法。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