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时代·人·风格—杨维桢与赵孟頫书法论析

时代·人·风格—杨维桢与赵孟頫书法论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赵孟頫生活在南宋末元初,是著名的书画家。杨维桢生活在元末明初,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文章对他们的为人为官、书法风格及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和影响作了比较分析,展示了他们两人不同的人生道路和不同的书法艺术。
【关键词】 杨维桢; 赵孟頫; 书法; 论析;
引言:

【引言】赵孟頫( 1254 - 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 今浙江湖州) 人。曾官刑部主事、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等职,荣际五朝,名满四海。死后追封魏国公,谥文敏。人称“赵松雪”、“赵文敏”,因其是吴兴郡人,又称“赵吴兴”。赵孟頫是元代著名书画家,他的书法,世称“赵体”,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作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赵孟頫从小就因家庭是显贵,与文人画家交往密切,资性聪敏。“未弱冠时,出话已惊其里中儒先,稍长大,而四方万里重购以求其文”,[1]“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2]他5 岁开始学书,20 岁左右时,据解缙《春雨杂述》云,“赵子昂国公十年不下楼”,[3]自谓“至于圣翰,沉潜展玩,留心多矣”,[4]其专一勤奋如此。至元二十三年( 公元1286 年) ,元世祖忽必烈为笼络南方地主阶层,派人到江南搜访遗逸,网罗有名望的士大夫,见赵孟頫才气英迈,神采焕发,遂荐而入选。赵孟頫终以赵宋“宗室子”而出仕元朝,成为“贰臣”,于是,悲剧也就接踵而至。一方面,他要受世人、甚至亲戚的非议、谴责。元姚桐寿《乐郊私语》曾载,赵孟頫远道去看望从兄赵孟坚,孟坚恨其失节闭门不见,其嫂劝后方准入门。孟坚问: “吴兴的山水好不好?”赵孟頫回答说: “好! 好!”孟坚斥责说: “既然好,你还有什么脸面来见这大好河山呢?”赵孟頫羞愧难言,悻悻离去。这则故事经考证为姚桐寿虚构,但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赵孟頫仕元的否定态度。另一方面,尽管元朝皇帝待他优礼倍加,官高禄厚,但他一直在良心自责的苦闷中生活着。他意识到,自己身为汉人,又是宋宗室,如肉在俎,处于随时可被宰割的地位,故也不敢与元统治者抗争。据柳贯《柳待制文集》载: 他厌人求字,“有出缣楮袖间,辄盛气变色,深闭固拒之乃已。然名士大夫相知之厚与挟贵而来者,间亦欣然行笔”。[5]———脸色因人而变,可见他的品性,也显示了其内心的烦恼苦闷。他在《罪出》一诗中写道: “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昔为水上鸥,今如笼中鸟。哀鸣谁复顾,毛羽日摧槁。”[6]自怨自艾,痛苦异常。至老年,他仍自叹: “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与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7]的确,他的“贰臣”生涯,为后人谈论他的书法时,留下了争论不休的永久话题。

作者:
杨尔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