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社区关系重建和生活意义重塑—行动研究在村改居社区工作的运用

社区关系重建和生活意义重塑—行动研究在村改居社区工作的运用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地区发展模式主要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归属感、认同感等)问题,而行动研究方法,则提供了一个实现社区意识建立和生活意义重塑的方法。本文通过北京某村改居社区工作案例,来展现行动研究方法应用于社区意识形成和生活意义重塑的过程。通过建立社区学苑,以社区教育为核心,以开设的系列课程作为联络、建立和深化群众关系的手段,达到居民社区意识形成和重塑生活意义的目的。
【关键词】村改居社区社区工作地区发展模式行动研究改变
引言:

【引言】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到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以2000 年为基准)的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城市化水平要达到55%。2013 年李克强总理在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②据初步测算,北京市未来将在中心城、中心城外围以及11 个远郊新城规划范围内列入900 多个行政村,约85 万农民将转成市民。③就北京市朝阳区来说,截止2012 年底,朝阳区农村城市化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6.7%,居全市各郊区县之首。④自2003 年以来,朝阳区孙河乡,由于城市绿化占地、机场南线修建、别墅区开发,尤其是自2008 年以来的政府大规模土地储备等,使孙河乡15 个行政村的9 个村陆续拆迁,农民上楼,逐渐形成2 万人居住的农改居新社区———康营社区。2009 年,康营社区正式组建第一个社区居委会,在康营社区实行城市居委会的管理模式。由于村改居,居委会的成员绝大多数由原来拆迁村的村干部组建而成。他们缺乏城市居委会工作的经验。因此,在朝阳区农委的引荐下,北京朝阳区近邻社会服务中心①进驻该社区,协助刚成立的第一个康营社区居委会开展工作。

作者:
杨静
作者单位:
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发展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