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社工机构的NGO化:专业化的另一种思路

社工机构的NGO化:专业化的另一种思路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的推广,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逐渐成为主流。但是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也受到质疑。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表征之一是社工机构的专业化,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强大压力下,社工机构要走专业化方向,可以考虑将自己NGO化,按照NGO的运作逻辑和治理模式来发展,从而走上一条独立、自主和可持续的道路。本文通过笔者亲身参与和观察的案例,指出中国社会工作内部呈现多元的形态,虽然不是所有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都要NGO化,但是NGO化可以在帮助一些社工机构专业化的同时,也能促使整个社会工作专业更加独立和自主,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社会工作; NGO; 独立性; 社会参与;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12AZD027);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转型中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研究”(12&ZD007)资助
引言:

【引言】2008 年以来,日渐加强的政府购买服务使得专业社会工作成为社会福利领域出现的一个“香饽饽”。①专业社会工作被认为既可以用来填补政府在社会职能转移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福利真空,又能够通过社会福利的提供来保证社会稳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不过,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的深入,专业社会工作也遇到越来越大的压力,不但基层政府的行政官僚化过程使得购买了服务的社工机构产生了强烈的等级化、建制化和依附性等特征①,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使得社会工作独立的专业性受到广泛的质疑。②③在目前政府强势的情况下,社会工作机构没有成为他们自身所期待的政府的伙伴,而常常变成了帮政府处理各类麻烦事务的的伙计。但是,如果社工机构要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它又担心在基层社会中一旦得罪政府,就会失去政府的资金支持,使得自身难以为继,生存都成为问题。这就是社工机构经常面临的“要活命还是要使命”的问题。这些社工机构面临的现实的两难困境,正是本文研究的起点。有趣的是,与此同时,比中国社工机构起步更早的以志愿精神为基础的中国草根NGO 组织也面临同样的处境。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基于志愿精神而形成的草根NGO,他们从事着慈善、环保、教育、妇女等多方面的社会福利事业。这些NGO 区别于很多官办的协会社团,有自己的志愿性、自发性和自主性。但是他们也同样面临着合法性不足、资源缺乏和能力不足等挑战。“要活命还是要使命”也常常困扰着许多草根NGO 的行动选择。但是和社工机构不同的是,NGO 自身的民间性使得它很难能够绑在政府这一棵大树上,这些组织以及成员的志愿精神、低成本策略、扎根社区却能使他们克服困境而能持续发展。④⑤这些草根NGO 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作者:
朱健刚;陈安娜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