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论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历史地位—基于经济哲学视角的考察

论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历史地位—基于经济哲学视角的考察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后在兼顾国情和现代财富发展要求下建立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其本质上内具的生产要素的计划配置和社会商品的有限市场配置的根本特征,不仅使得中国一度濒临崩溃边缘的社会经济从此开启了具有"国富"特质的财富动力机制,而且也因该体制内含的生产要素的计划配置和社会商品的有限市配置间的根本矛盾,使得该体制在运行中又进一步生成了系列促使改革必须走向深入的内在否定性要素,并最终历史地促成了当代中国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充分利用资本并引导其为社会主义"共富"目标服务的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道路的成功开创,因此在当代中国财富生产和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要素配置; 国富; 内在否定性; 市场经济; 财富道路;
【基金】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富道路研究——基于资本批判视角的考察”(项目编号2013EKS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执政党财富观的演进历程研究”(项目编号W01223002)
引言:

【引言】熟悉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人们应该不会忘记,在改革开放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来确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得以有效贯彻的实践探索中,我们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抛弃计划经济体制而直接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事实上,随着1984 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决定将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从“单一公有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翻转为“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后,其在当代中国财富发展的进程中存在了将近10 年时间。直至1993 年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综合来看,该经济体制的最大特征,就是在对社会要素资源的配置上依然保持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的稳定,即维持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的计划配置方式。正如该决定所明确指出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土地、矿山、银行、铁路等等一切的企业和资源也都不是商品”。“社会主义的国家机构必须通过计划的和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企业进行必要管理、检查、指导和调节”,可以“委派、任免或批准聘选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员,并且可以决定企业的创建和关、停、并、转、迁”。所以,这一经济体制中存在的总体特征,决定了当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

作者:
邱卫东
作者单位: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