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实为深度的“忠实”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实为深度的“忠实”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传统翻译理论重视对原作的忠实,但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因素、时代要求的原因,译作难免对原作产生"偏离"、"背叛",因此,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在文学翻译中也屡见不鲜,经常可见译者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创造性叛逆。创造表明了译者以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叛逆体现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成这一主观愿望而形成的一种译作。本文从语言、文化的差异和读者期待层面简要探讨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原文、原语及目的语和文化语境等制约因素的限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充分发挥主体性因素的同时把握创造性叛逆的限度,以便在最大范围内达到翻译目的并取得良好的文学、文化及社会效应。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译者; 创造性叛逆; 忠实;
引言:

【引言】翻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领域,它既是模仿,又是创造;既是语言的,又不是语言的,这中间异同共在,得失并存。①当前,文学翻译正面临着百年以来的最好机遇。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叛逆也成为近年来国内翻译界探讨与争议较多的一个话题。“忠实”还是“叛逆”常常会让每个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处于两难境地。董桥有过妙喻:“下等译匠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给原文压得扁扁的,只好忍气吞声;高等译手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跟原文平起平坐,谈情说爱,毫无顾忌。”当前,随着人们对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逐步强调与认可,对翻译的认识从对静态文本的关注到对“作者—译者—读者”之间动态关系的重视,翻译已不再被视为对原文的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一种凝聚着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再创造。

作者:
封宗颖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