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制度外化是指制度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其原则及规范的使用范围或制度的核心内涵向外转化、适用范畴随之扩大的现象,即将制度的模式及措施扩展应用到原本不属于制度范畴的事物中,将非制度的政策措施转化为制度范型甚至将其变为制度的现象。自古及今,制度的内化及外化现象时常发生,制度内化受到了学界重视,外化却鲜有关注,使制度外化及其成效、经验未得到发掘及研究,学术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在诸多制度外化的案例中,清代“勘不成灾”制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灾赈制度外化最典型的个案。“勘不成灾”是指经官府勘察后不能达到灾赈等级的灾荒,清以前均不予赈济。但此类灾害依然对灾区的社会经济、灾民生活造成极大冲击及影响,尤其一些接近灾赈等级但不能享受赈济的灾区再生产能力遭到削弱,从而加重、扩大了灾荒的消极影响,彰显出传统灾赈制度的刻板及固有缺陷。清代在总结历代灾赈的基础上,对灾赈制度进行了改良及完善,传统灾赈制度逐渐外化,灾赈范围向制度外转化,根据具体情况赈济“勘不成灾”灾民。清代对“勘不成灾”的赈济经历了由忽视到关注再到重视的过程,雍正朝的实践使“勘不成灾”开始了制度外化的历程,乾隆朝的完善措施完成了赈灾制度的外化过程并发挥了较好的社会作用。清代灾赈制度的外化使接近赈济等级的灾区重建及经济恢复能迅速完成,检验和校正了灾赈制度的成效,成为促使并体现清代灾赈制度走向传统灾赈制度巅峰的代表,但学界迄今尚无相关研究。本文以清代“勘不成灾”制度的建设及其赈济为例,对清代灾赈制度的外化及其成效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清代“勘不成灾”制度及区域荒政研究的深入开展,亦作引发学界研讨中国历史上制度外化之砖。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