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论赫施对作者意图的现象学诠释

论赫施对作者意图的现象学诠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美国学者赫施始终将作者意图视为实现解释的客观有效性的最可靠保障。依靠对现象学、尤其是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创造性发挥,赫施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既有论说。首先,为克服"心理主义"的质疑与责难,他将意图构想为一个坚实、稳固的"意向性对象"。由此出发,凭借对意向性概念的更深入理解,他又点明了意图面向读者开放的历史延续性。最终,在作者表意与读者接受之间呈现出了一种"主体间性"的动态格局。通过现象学层面上的开掘与建构,赫施不仅体现了在"作者之死"的时代背景下重估作者意图的努力,同时也为转型期中国文论的建设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启迪。
【关键词】 赫施; 作者意图; 意义; 意向性; 主体间性;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视觉文化研究”(12JZD019)阶段性成果
引言:

【引言】自20 世纪以来,作者及其意图在文学研究中所占据的优越地位便遭受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冲击。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文本,主张用一种客观、中立的研究态度取代对作者主观精神世界的观照; 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解构主义则全神贯注于读者,试图以读者所代表的多元性、自由性、开放性来颠覆传统意义上“上帝”般尊贵、神圣的作者形象。不过,必须承认,作者作为文学活动的发起点和文本意义的最直接赋予者,依然是整个文学体系中有机而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完全将其拒之门外而任由读者对意义加以接管同样会带来言人人殊的巨大谬误。因此,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论界对作者意图的关注又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艾柯、尤尔、埃尔文、列文森、卡纳普、迈克尔斯、密特谢林等一大批学者纷纷紧扣意图概念加以开掘,并试图依凭新的视角与方法来寻觅这一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全新意涵与更广阔生长空间。其中,美国解释学家赫施( E. D. Hirsch,Jr. ) 的声音显得格外响亮。在奠定其理论基调的长文《客观解释》中,赫施开宗明义地指出,解释者在面对文本时,必须致力于从中揭示出坚实而稳固的意义,而“这个恒定的意义是、并且只能是作者的意义”[1]( P. 466) 。由此出发,通过对现象学、尤其是胡塞尔“意向性”( intentionality) 理论的持续开掘与敏锐思考,赫施针对作者意图展开了细致、微妙的演绎与解读,不仅有力地佐证了自己的论断,更进一步将围绕意图问题的探讨引入了更加独特而耐人寻味的维度。

作者:
庞弘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