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庄子的鱼和老子的牙——比较文学古今、中西参照的方法论

庄子的鱼和老子的牙——比较文学古今、中西参照的方法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比较文学的研究要在古今、中西的参照中进行。以对鲁迅的研究而言,鲁迅最得庄子“鱼之乐”的回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往被“东倒西歪”的理论误读。进入鲁迅的本真生命过程就可以发现,从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是鲁迅从童年迈向成人、铸造成思想和文学巨匠的第一步。而对鲁迅回忆少年时为父亲周伯宜延医治病的往事散文《父亲的病》,也应采用正本清源的方法,回到鲁迅的原本; 要让这个“原本”张开嘴来,看看里面的舌头和牙齿,看看里面真实的生命存在状态。比较文学的研究,对任何高明理论的借鉴都要认清借鉴的有限性,都应从真实的原本出发,对现成的理论进行选择、校正、扬弃、错位、综合、超越甚至反抗,从而让思想之鱼从容出游,享受“鱼之乐”,享受原创性的智慧喜悦。
【关键词】鲁迅比较文学参照方法论
引言:

【前言】在先秦诸子中,写鱼写得最多、最好,也最有灵性的,是庄子。这些鱼可以变化。“北溟有鱼,其名曰鲲,化而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鲲本来是小鱼,它竟然能变化成背宽几千里的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些鱼还会说话。涸辙之鱼乞求庄子给它斗升之水来救命,不然就要“索我于枯鱼之肆”。当然写得最有灵性的是庄子和惠施濠梁观鱼。庄子看到白色的小鲦鱼从容出游,感叹“鱼之乐”,惠施说: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之乐’?”庄子说: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之乐’?”在庄子看来,人是与万物一体、与万物同化、与万物同游的,因此能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

作者:
杨义
作者单位: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