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澳门:商业语境中的文学及其场域—以《澳门日报》(1999-2008)为中心

澳门:商业语境中的文学及其场域—以《澳门日报》(1999-2008)为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报纸副刊既是澳门文学的载体和中介,也构成了澳门文学存在的一种语境/场域,其特殊的媒介文化———副刊文化已渗透到澳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内在地塑造着澳门文学的精神特质与艺术特质。受商业语境的影响,栖身副刊媒介场的澳门文学不可避免地被物化和异化: 商业性与消费性堂而皇之地“进驻”澳门文学,精英意识让位于商业意识和消费意识,读者对文学的聚焦由精神维度转向物质维度。文学性的普遍流失也在这一进程中成为一个无法挽回的局面。
【关键词】澳门《澳门日报》商业语境文学场域
引言:

【前言】现代传媒不仅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文学。有学者在研究现代传媒与文学的关系时曾指出: “在文学创作中,报刊、影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介不仅影响到文学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而且影响到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深深潜入到创作者、读者与批评家的思维和意识中,全方位地改变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消费以及文学的再生产与再消费。”①中文报纸副刊是澳门文学的主要载体。回归十年来,这一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副刊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载体或中介,而内化为一种语境和场域,是澳门文学活动赖以展开的媒介场和文学场。长期以来,报纸副刊形成的媒介文化/副刊文化已经渗透到澳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内在地塑造着澳门文学的精神特质与艺术特质。报纸副刊作为澳门文坛主要的发表园地,巩固和培植了一支庞大的作家队伍,保证了澳门文学生产的持续繁荣发展; 副刊特有的版面特征、专栏和框框,塑造了澳门作家尤其是专栏作家的创作“性格”,使澳门文学生产带有典型的“框框性”特征; 澳门文学生产依赖报纸副刊展开,使澳门作家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但却无奈地陷入了商业语境的泥潭; 同时,副刊编辑以“把关人”的身份介入到澳门文学生产中,使澳门文学生产的自由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呈现为一定的“不自由性”。

作者:
王列耀;温明明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