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澳门由于“孤悬海表,直接外洋”①的特殊地理位置,早在明嘉靖时期已是中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它不仅吸引了暹罗( 泰国) 、占城( 越南) 、爪哇、琉球、浡泥( 文莱) 、佛朗机( 葡萄牙) 、和兰( 荷兰) 等各国来澳互市的商人,②也接纳了无数失意的文人、避乱的遗民、宦游的官僚、洋教的信徒以及因各种原因短期滞留的过客。多种族共处的特点决定了澳门文化“外来”而非“根生”的植入性特征。各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居住者所带来的不同风俗,在澳门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的特殊景观。以建筑艺术为例,巍峨的西式教堂与中式庙宇相隔仅数米,中式住宅与西式洋房隔街相望。如此中西杂陈,实为内地罕见。更有像著名的大三巴教堂那样,将中西建筑元素巧妙融于一体的文化象征。因此,在来澳行者的眼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澳门不同于内地的南国风光和中西杂处的人文风情。那些因不同原因南来澳门的文人虽然只把澳门当作人生旅途的一个驿站,但目睹澳门与中原殊异的景色,他们仍会“动其吟思、写其兴趣”,或登高作赋,或即境成诗,催生了一批又一批咏写澳门人情、风物、政教的诗词,由此开启了澳门文学的重要篇章。本文即以16 世纪到1949 年前的澳门纪游诗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主要的文化特性,描画澳门文学生长的特殊环境,以更切近地把握澳门文学的前世今生。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