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近代以来,国人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阵阵打击下,迈着寻求“救亡图存”的急促步伐,从门禁被开后“战事不遗余力”的“兵战论”,到“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为本,兵战为末”的“商战论”,再到“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的“学战论”,此种思潮的演进无不突显出深重民族危机下国人的沉痛反思,无不蕴藏着民族主义这一潜流。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国人循着以“学战”挽救民族危机的路径,进行着诸多尝试,从而掀起了民族主义诉求下的一系列文化运动。近些年来,学界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出现了不少力作,其中以上层精英对清末民初文字改革的探讨尤为详尽。①从切音字运动到汉字存废之争,再到白话文运动,这些方案的争鸣无不表现出上层精英寻求救亡道路的焦灼心态。然而,全民族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并非通过几个文字改革方案便能化解的,如何将现有方案加以落实才是症结之所在。实际上,诸多文字改革方案的终极目的无不是为了便于文字在下层社会的推广与使用,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的提升,以利于民族危机之化解。在此背景下,清政府在其弥留之际的最后三年里,开展了旨在提高民众识字率的简易识字学塾运动。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