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清末简易识字学塾的兴办

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清末简易识字学塾的兴办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清末,出于工具理性下对文字适用性的认知,民族主义诉求下保存民族文化、开启民智的渴求以及“预备立宪”选民资格的考虑,士大夫精英及清王朝开始关注下层民众的识字问题。从1908 年起,清王朝开展了简易识字学塾运动。从颁布简易识字课本到催促、考核各省的实际运作,无不交融着国人的文化理想与政治理想。虽然地方政府在实行该政策时表现出了一定的急进性,在上报成果时出现了弄虚作假之现象,但是,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积极的运作举措、较大的办塾成果无不给后世以启发。
【关键词】民族主义文化运动简易识字学塾清末
引言:

【前言】近代以来,国人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阵阵打击下,迈着寻求“救亡图存”的急促步伐,从门禁被开后“战事不遗余力”的“兵战论”,到“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为本,兵战为末”的“商战论”,再到“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的“学战论”,此种思潮的演进无不突显出深重民族危机下国人的沉痛反思,无不蕴藏着民族主义这一潜流。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国人循着以“学战”挽救民族危机的路径,进行着诸多尝试,从而掀起了民族主义诉求下的一系列文化运动。近些年来,学界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出现了不少力作,其中以上层精英对清末民初文字改革的探讨尤为详尽。①从切音字运动到汉字存废之争,再到白话文运动,这些方案的争鸣无不表现出上层精英寻求救亡道路的焦灼心态。然而,全民族所面临的文化危机并非通过几个文字改革方案便能化解的,如何将现有方案加以落实才是症结之所在。实际上,诸多文字改革方案的终极目的无不是为了便于文字在下层社会的推广与使用,进而促进民族文化的提升,以利于民族危机之化解。在此背景下,清政府在其弥留之际的最后三年里,开展了旨在提高民众识字率的简易识字学塾运动。

作者:
蔡禹龙
作者单位:
河北金融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