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社会抗争与政治参与的交融—理解中国公民行动的一个新视角

社会抗争与政治参与的交融—理解中国公民行动的一个新视角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公民行动两种主要研究路径具有局限性,应正确认识当下中国公民行动具有社会抗争和政治参与相互交融的特征。“抗争—参与”是理解中国公民行动的新的解释框架。这一新框架统摄抗争性参与和参与式抗争这两种具体的公民行动模式。两个典型案例展示了“抗争—参与”行动的因果机制和运作机制,由此主张促使社会抗争与政治参与进一步交融,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全面提升公民行动水平。
【关键词】社会抗争政治参与抗争性参与参与式抗争公民行动
引言:

【前言】所谓公民行动,是指公民基于同政治权力的契约关系,向政府或者与政府相关的第三方表达诉求、争取权益,进而参与、影响公共事务决策的行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民的权利意识、参与意愿不断增强,公民行动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学界对此给予了充分关注和研究,产生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成果,很好地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纵观现有研究,其主要的切入路径有二: 一是将公民行动视为政治参与的一种类型,借用政治参与的解释框架加以阐释; 二是强调社会与国家的相互制约关系,将公民行动视为制约政治权力的重要手段,突出公民行动与政治权力之间的“抗衡性”,主要借用社会抗争的相关理论加以解读。应该说,这两种研究路径,对于当下中国公民行动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解释力,但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从政治参与切入的研究路径非常强调公民行动的主体身份( 谁行动? ) ,将是否具备行动资源和能力作为影响公民行动的核心变量,存在明显的精英决定论倾向。其认为,中国当下的公民行动主要是由一部分知识精英、经济精英和少数权力精英引领的“权利启蒙运动”,这些精英的主体性条件是公民行动的解释起点和重点。如在著名的厦门市民反对PX 项目事件中,很多研究认为,以厦门大学教授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代表的精英群体的介入决定了事件理性协商、谈判对话的总基调,是精英群体的社会资本、知识水平、斗争策略赢得了政府的重视和促使政府保持克制,并最终改变决策。① 这种研究路径看到了政治参与的制度空间较为有限,只有小部分人能够通过法定渠道接触政治权力并对其施加影响的现实,但却没有意识到,恰恰是由于制度化参与渠道的不通畅,精英群体在公民行动中的角色地位是需要审慎对待的。而且其同时忽视了这样一个现实: 与成熟宪政民主制度下的制度化、常态化“政治参与”相比,中国精英群体参与公民行动的起因更多是因情景刺激而起的抗争行动,其行动逻辑在“参与输入—政策输出”的政治参与动力学分析框架中难以得到充分解释。

作者:
戴粦利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