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历史事件提出的问题及其研究方法《左传》记载了一个历史事件( 案例1)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 “使鹤! 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玦,与宁庄子矢,使守,曰: “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 “听于二子。”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 《左传·闵公二年》)孔子作《春秋》,微言中寄寓了大义,《左传》也不是要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试问: 上面这一则故事蕴含了什么问题? 在案例中,卫懿公代表统治者,国民作为被统治者,二者构成一个国家( 或共同体) ,而狄人乃是这个共同体的敌人。国民为什么不积极迎战呢? 因为卫懿公好鹤,未能有效治理国家,从而丧失了国民的认可。在案例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是治理关系,卫国与狄人是对外竞争关系。我们可以用“对内治理合法性”这一概念来表达卫国统治者与国民的关系,用“对外竞争力”来表达卫国与狄人的关系。当卫懿公要求国民迎战时,国民不乐意。因为国民担心的是,卫懿公如此骄奢淫逸,即便战争胜利了,他们恐怕也得不到应得的利益。国民显然在追问一个问题: 为谁而战?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