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 能近取譬:孔子成仁之教的方法论阐释

能近取譬:孔子成仁之教的方法论阐释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能近取譬"是孔子提出的思维方法,包括引譬达类和观物比德两种典型的思维形式,具有明理、教化和审美三大功能。该思维方法通俗易懂、委婉含蓄、形象生动,不但在儒家"仁"学思想体系的传播与传承中有重大的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孔子; 仁之方; 能近取譬; 观物比德;
【基金】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唐代贞观时期国家知识创新机制研究”[TJTQ11-013]
引言:

【前言】《论语》中,孔子提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以朱熹[1]、冯友兰[2]、张岱年[3]等为代表的思想家都是用“推己及人”和“忠恕之道”予以阐释。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开始有所突破,杨树达先生提出“能近取譬”并非推己及人,而是“万事万物在此身之外者皆引之与身相合”的方法[ 4]。张晓芒[5]、王明辉[6]、黄朝阳[7]等认为这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思维方法,孔子是“譬”式推理方法的中国逻辑第一人。从孔子阐述仁学体系的角度来看,“能近取譬”首先还是“仁之方”,即孔子成仁之教的方法论,系统阐述这一方法论对于深入理解孔子仁学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
杨琪
作者单位:
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