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 课程基点融合:课程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基于西方课程史的视角

课程基点融合:课程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基于西方课程史的视角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在西方课程领域,先后出现了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结构课程论和人本课程论这四种课程理论。有些课程理论是以学科为基点的,有些课程理论是以学生为基点的。从西方课程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程理论始终在学科和学生这两个基点上来回摆动。但是,这种摆动不仅呈现出一种波浪形向前发展的轨迹,而且凸现出课程理论上的一种心理学趋向。在某种意义上,课程基点融合是课程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
【关键词】 课程领域; 课程基点; 融合; 哥德巴赫猜想;
引言:

【前言】虽然课程的历史源远流长,但课程研究的历史并不长。一般认为,美国教育家博比特(FranklinBobbitt)1918 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研究领域的诞生。任何一种课程理论都是基于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的回答。自近代以来,西方课程领域先后形成了四种课程理论:一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点的学科课程论,二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点的活动课程论,三是以学科结构为基点的结构课程论,四是以学生整体发展为基点的人本课程论。概括起来,这些课程理论分别基于学科和学生两个基点。两种课程基点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重视课程的逻辑顺序还是重视课程的心理顺序、强调学科的认知方面还是强调学科的情感方面问题。但应该看到,与学科课程论和活动课程论有所不同的是,以心理学家为代表人物的结构课程论和人本课程论都呈现出对课程基点融合的寻求。在课程领域,课程基点融合问题无疑将会继续存在下去,并成为一个具有恒久影响的难题。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课程基点融合是课程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

作者:
单中惠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