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海峡西岸旅游区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海峡西岸旅游区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基于标准差、变异系数及Theil 系数,着重从入境旅游人数及国际收入两方面,分析与探讨2005 - 2012 年海西旅游区形成前后的区域差异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 1) 海西旅游区入境旅游发展的绝对差异在扩大,但相对差异却略有减小; ( 2) 该区域的入境旅游市际总差异、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都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市际总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区域内差异中,粤东潮汕文化旅游区各市间的差异较为突出; ( 3) 海西八大旅游分区入境旅游呈现出以闽南滨海商贸旅游区为强力核心,其他旅游分区跟随发展的“众星捧月”格局。运用旅游资源指数和地理联系率研究发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是海西旅游区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海峡西岸旅游区; 入境旅游; 区域差异; Theil 系数
引言:

【前言】入境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状况,区域内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往往能在入境旅游市场上有所体现。国外对国际旅游区域差异的研究较早,Marcouillera 等的研究认为基础设施能够导致不同地区旅游发展与旅游收入的差异[1]。Bryden 等的研究表明国际旅游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加大区域的差异,而这主要是由于区域内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及旅游供需水平分布不均所造成的[2]。国内对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研究相对较晚,但成果较多,且大都集中在对国域、省域空间尺度内入境旅游差异的探究。在国域空间尺度上,朱俊杰等分析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旅游业区域发展差异的根源[3]; 付磊根据历史数据对我国东西部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认为西部大开发可以缩小这一差异[4];张凌云则利用变异系数指标探讨了我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的状况[5]; 陆林等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对1990 - 2002 年我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进行了研究[6]; 白晔等利用泰勒指数分析了1980 - 2006 年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特征[7];宣国富通过对省际旅游规模分布指标的构建及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方法的运用,分析得出我国入境旅游规模结构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并对其影响因素做了探讨[8]; 沈惊宏等以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测算了我国1997 - 2009 年入境旅游收入地区差异、收入结构分项差异及其演变情况[9]。

作者:
郑耀星;曾祥辉;马腾;毛媛媛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