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20 世纪以来,语言的研究经历了一系列的范式转变,如从关注形式到关注意义,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1]。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语言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语言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学习者以及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反映在写作研究领域,从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关于写作过程的研究,有的对写作的一般过程展开研究[2 - 3],有的对写作的子过程展开研究[4 - 7]。理论成果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Flower 等提出的写作认知过程模型[8],Bereiter 等提出的知识陈述模型和知识转化模型[9],以及Grabe 等提出的交际语言运用写作模型[10]。Flower 等写作认知模型认为,写作由任务环境、写作者的长期记忆及写作过程构成。其中写作过程又包含3 个子过程: 计划、表达、审读。计划过程由内容生成、内容组织、目标设定3 个子过程组成。该理论认为写作过程中的各个子过程是动态的、呈等级的、互动循环的非线性过程。计划、表达和审读3 个子过程是功能平行的3 个认知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系统,这一系统与监控系统相互作用。这2 个系统处于不同的层级。监控系统对3 个子过程实施监督、管理、控制和调节。2 个系统的协调合作保证了写作活动的顺利进行[8]。Bereiter 等的写作认知过程理论认为,生手写作者和熟练写作者有不同的写作认知过程,前者是知识陈述型,后者是知识转化型。这2 个模型的相似之处在于对文本的产出都采取过程视角,将写作过程界定为一个复杂的不断解决问题的认知心理过程,而且都强调写作过程中监控的重要性,认为写作认知过程包含确定目标、调整主题与体裁、产生思想、组织思想、表达、检查等。在写作过程中,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和作用,呈非线性发展[9]。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