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豫章”一词,起源古老,使用长久而且广泛。探其本源意义是自然属性的植物名,尔后借树木命名地方,成了行政区划名,使之具有社会属性。接着,因行政区划的稳定与权威性,不断衍生出人物别号、书院学校、诗文著作、文社组织等名称,使它承载起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生于斯长于斯的文人学子,往往藉“豫章”之声望而把它作为乡贯,或自称,或他称。“豫章”,豫字多义,一作“大”解。《说文解字》: “豫,象之大者。段玉裁注: 此豫之大义,故其字从象。”豫、章二字组成一个词,当作樟树理解,民间会写作“櫲樟”( 见《正字通》) 。在古代传说中豫章有占吉凶的神异功能。《神异经·东荒经》说: “东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树主九州。其高千丈,围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条枝,敷张如帐,上有玄狐黑猿。枝主一州,南北并列,面向西南。有九力士操斧伐之,以占九州吉凶。斫之复生,其州有福; 创者,州伯有病; 积岁不复者,其州灭亡。”现在江西境内还有许多大樟树,德兴市海口镇海口村,有一棵1800 多年的古樟树,基部树围达23米,需16 个人才能合围,树蔸枯隙出一个大洞,可容纳几十人,村民闲暇时会在树洞内打牌聊天。婺源县镇头镇磻坑村村口有一棵古樟树,树龄500 多年,底部枝干横卧在小溪上,村民称它“树拱桥”,为了出入方便,经常在这座古樟“桥”上过往。西汉初年,在今江西地区设立高级行政单位———郡,郡治南昌县,管辖全境18 个县,定名豫章郡。得名缘由就是境内多大樟树,以本有的自然物产命名当地,名实吻合,易懂好记。① 应劭《汉官仪》: “豫章城之南门,曰松阳门,门有樟树,高五丈五尺,大二十五围,枝叶扶疏,垂荫数亩”,“树生庭中,故以名郡”。也许正是认为豫章是神木的观念,以树木之名作郡名。在此处,“豫”解释为“乐”。《尔雅·释释》: “豫,乐也。以之名郡,意谓乐有此大樟也。”豫章郡,是江西地区第一个最高的行政区划,于是人们会用“豫章”指代江西。但是,魏晋以后行政区划制度更革,郡的级别下降,辖区缩小,豫章郡大致等同于今南昌市的辖区范围。隋唐以来“豫章”在行政区划名称上退出,它的指代含意就是南昌一隅。关于豫章郡名称的缘起,还有二说: 一是《后汉书》卷三十二郡国志,在豫章郡赣县下写“有豫章水”。《水经注》云: “似因此水为其地名,虽十川均流,而北源最远,故独受名焉”。南朝刘宋雷次宗《豫章记》也说,赣江古称豫章水,豫章城是因水而得名。这里只是告诉读者建立豫章郡之前已有豫章水,却没有说明“豫章水”得名的理由依据。二是认为豫章之名,乃沿用江北的先秦地名。《左传》记事六次出现豫章,如昭公十三年记事,杜预注: “春秋时的豫章,皆在江北淮水南,汉移其名于江南,置郡”。定公四年记事中的豫章,杜预注: 一作“汉东、江北地名”。② 后人对春秋时代豫章地点的解释不一致,或以为西起豫鄂间的淮南、汉东,东至皖西的淮南,南包赣北的鄱阳湖一带都在豫章范围之内; 或以为专指今安徽寿县、合肥一带。为什么长江以北固有的地名,要移用在新建立的大行政区上面,造成南北区位可能混淆的错觉?豫章从一个指称地点的普通名词,升华为文化内涵丰厚的地名,是它成为一个高级地方行政区名称之后,因行政区的地位而强化了郡名的品味价值。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