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当下生态危机不断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外学界对斯坦贝克的研究也在不断升温,斯坦贝克的生态思想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们的重视。美国著名学者布瑞恩·马斯塔斯曾有预见性地指出: “约翰·斯坦贝克是生态批评领域里一颗光彩夺目的明星……是没有得到承认的生态批评之父。”中国学者田俊武认为斯坦贝克是用文学创作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一位先驱性人物”[1]。2013 年斯坦贝克国际研讨会的主题被定为“斯坦贝克与危机政治:伦理、社会与生态”。早在20 世纪40 年代,斯坦贝克就对自然环境的恶化忧心忡忡,而那时“环境保护”一词几乎闻所未闻。其代表作《愤怒的葡萄》描绘了沙尘暴在美国南部平原上肆虐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斯坦贝克谴责了人类破坏生态的罪恶行径,表达了对生态危机的担心。其后期扛鼎之作《伊甸之东》不仅关注环境问题,更重视人的精神健康。亚当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对待自然,不断地向土地索取物质利益,遭到自然的报复,饱受精神的痛苦而不自知; 而“自然人”塞缪尔爱护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仅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所需的有限资源,以“亲自然”的心态代替亚当的掠夺、索取心态,他尊重自然、心怀感恩,平等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与自然和谐共处。本文从生态伦理学角度解析《伊甸之东》,通过分析亚当和塞缪尔对待自然完全不同的态度以及因此形成的完全不同的人生际遇,来说明斯坦贝克的创作意图,揭示斯坦贝克的生态伦理观,同时为当下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自然损毁和精神生态失衡等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照。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