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从《七色魇》看沈从文40 年代的创作心态

从《七色魇》看沈从文40 年代的创作心态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新时期以来,对沈从文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他的小说创作上,对于其散文创作,研究者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其30 年代的《湘行散记》等作品,相对忽略了他40 年代的创作。仔细研读沈从文40 年代的散文,发现这些抽象散文与他当时的心态息息相关,可以看作是他在外界痛苦、寂寞、压抑中对于自我灵魂的坚守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由此,以《七色魇》文集为例,讨论沈从文在40 年代的创作精神。
【关键词】沈从文; 《七色魇》; 40 年代; 创作心态
引言:

【引言】在群星闪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绝对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提到这个自称“乡下人”的文学才子,人们不禁会联想到他笔下那如画如歌的湘西世界和朴素善良的湘西人,这些共同谱就了一曲纯美的牧歌。然而,沈从文经历了他二三十年代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后,进入40 年代却并未留下多少小说作品,留下的是一些抽象的哲思散文,如《烛虚》集、《七色魇》集,显得晦涩难读。研究者在研究沈从文的时候,常常是把40 年代的沈从文一笔带过,仅仅把目光投向他30 年代的创作,认为那才是沈从文创作的巅峰,更有甚者还以为越过了30 年代的沈从文已经渐渐走向了创作的低谷。我们必须明了的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不仅在于他创作了多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能有对自我的认识和思索,即使遭遇很多寂寞、痛苦,仍能清醒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路途并坚持走下去。40 年代的沈从文便是这样在矛盾痛苦焦灼中思索着自己人生道路和文学选择的一位作家,他不仅承受着外界环境的压力,也承受着拷问自我灵魂的纠结。这段时间他的作品难以理解,很大程度上便因为这些是他思考的产物,而非仅仅是故事。钱理群先生曾说: “必须承认: 还有相当部分的‘沈从文世界’我们还是陌生的,甚至未知的,远谈不上‘理解’。”[1]所以要谈研究沈从文,他的40 年代是不可绕开的一个阶段,而40 年代的哲思散文如1949 年结集而成的《七色魇》,更是了解沈从文当时精神和心理的一把钥匙,因而我们可以把他那个时期的散文创作与当时的心态结合在一起研究,以期对沈从文有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
高晓瑞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